【新生学术周】第七弹--李晓江之城镇化、区域协同与空间供给

2017-12-11

【新生学术周】第七--李晓江之城镇化、区域协同与空间供给

   2017年12月11日上午9点半,由yl8cc永利官网深圳研究生院yl8cc永利官网举办的的“城镇化、区域协同与空间供给”讲座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C座301召开。会议邀请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老师作为主讲人,与会人员还有李贵才院长、周一星老师、规划中心的职员及学院各师生。

  

   李老师首先引导在座人员思考中国城镇化的空间特征,并讲到:“城镇化问题的实质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城镇化应该怎么做。”

   在人口与城镇化方面,李老师讲到五个特征,第一是中国人口总量稳定增长,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15年全国总人口13.7亿,近五年年均增长率5‰;2015年,全国城镇人口7.7亿,城镇化水平56.1%;2000-2015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第二是“胡焕庸线”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胡焕庸线”以东集聚了全国94%的人口总量、95%的城镇人口总量、94%的城镇人口增量(2000-2015年),集中了广东(常住1.1亿)、山东(常住0.98亿)、河南(户籍1.1亿)、四川(户籍0.92亿)等人口大省。第三是南北”问题逐渐显现,全国经济增速趋稳,而北方地区持续下滑。2014年全国GDP平均增速7.3%,东北、华北地区增速为4.7%、4.8%。东北地区面临人口衰退危机,“收缩城市”现象出现。第四是全国经济收敛,流动人口总量首次出现下降。最后是就地就近城镇化趋势增强,人口回流规模扩大。而在区域城镇化模式差异上,李老师谈到不同地区城镇结构发展模式不同,城市群地区的也存在发展差异。城镇化层级集聚特征上,存在城市数量基本稳定,人口向两端集聚,县域基础性作用凸显;各级城市与经济、人口集聚呈现不同的特征;县(市)域承担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作用;县城人口规模大,设市基础较好等特征。

  

   其次,李老师从城镇化趋势的两个视角,即人的需求与城市分工做了分析。人口特征变化有劳动力总量出现拐点,面临老龄化的挑战;流动人口素质变化,就业人口结构变化;农村人口收入变化,收入来源多样化;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快速扩张,消费需求转型;中等收入群体增长中心向内陆迁移,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潜力凸显等。在城镇化需求变化模型上,李老师定性的解释了农民工需求取向变化模型、城镇化人群需求层级模型、基于需求变化的城镇空间供给模型和城镇化流动类型。他认为城镇化人口经历多次流动、多向流动后才可能趋于稳定。流动特征体现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与回流;城市/区域层级之间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流动,具有城乡双栖、双城居住、代际迁徙特征。

   在经济职能与城市分工模型上,李老师认为不同规模城市分工效率存在差异,给定分工水平条件下会形成大中小不同规模城市的合理结构;城市分工水平上升时,城市的分层结构层级增加;当城市规模效益越显著,层次数会减少,城市最优规模上升;当运输效率改进时,层次数也会减少。认为除了基本的城市分工的经济规律和需求变化的选择规律以外,影响空间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公共服务、交通条件和人口密度。而超大、特大城市经济转型趋势明显,有着制造业退出趋势,新经济产业兴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大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中等城市(地级城市)差异明显;县城发挥基础“稳定器”作用等趋势。

   第三部分是城镇化空间的三维度识别,他将对地形地貌条件、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分布、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分布、环境胁迫度、生态制约度5类要素进行评价,按人居条件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类型地区,分区分类确定城镇化模式与策略。国家城镇化空间上识别城镇化地区将经济、人口两大指标得分相加,得到7档分区,并分析国家魅力空间和六类城镇化类型地区。

  

   城镇体系的构建,李老师构建以“城市群”构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的城镇空间格局。以功能层级为主,兼顾规模,将城市群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三个等级,结合人口集聚与功能集聚态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以“魅力景观区”引导特色城镇化。并展望未来,李老师说道:“至2030年,在“两横三纵”城镇空间格局基础上,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魅力景观区”为重要补充,以各级中心城市为战略引领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国家城镇空间格局。至2049年,我们构想全国城镇空间格局将从城镇群走向巨型地区,构建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发展带为骨架的城镇空间格局。”

   城镇化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主体人群需求与选择的改变导致城市与空间价值发生转换。城市职能分野,经济与人口吸引作用发生变化要求城镇空间组织要进行重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层级与区域的波动和涨落,要求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化的政策指引。自然条件、人口密度与红利、交通网络差别将决定后发地区的城镇化路径与模式。城镇体系规划要关切差异化需求,提供多样化选择,适应多元化模式。

   休息过后,李老师讲述报告的第二部分:财税制度与城市政府的人口、土地政策取向。中国财税制度历史只有30年,形成分税制度的背景是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成果截留,造成中央财政的严重危机,形成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税制的选择分为直接税,直接向个人和企业开征的税和间接税,面向商品和劳务征税。中国趋势是从间接税转向直接税,比如营业税改增值税。国税和地税的分税制下的中央、省和地方之间的失衡。城市政府的财政自给率降低,自主性低,收支不平衡,导致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城市政府倾向于获得更多的土地收入,投放更多的土地,也倾向于更高的房价;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投机需求产生大量的买房需求。中央政府的态度,房价上涨的社会影响小于生活品价格广泛上涨,倾向于容忍土地财政、房地产依赖。只有大城市房价能追上M2扩张的速度,资本的流动性只有在大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效。

  

   最后李老师报告了土地政策、人口政策以及财税制度的改良,他认为应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全面实施预算法,理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税关系,提高地方的财政自主性,约束地方的财政合理性。

   李教授精彩的报告赢得了阵阵掌声,本次讲座落下帷幕。

(文:蔡爱玲;图:王宇;编辑: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