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学术周】徐磊青教授主讲“上海的街道:活力与品质”

2016-11-22

  2016年11月21日下午两点,yl8cc永利官网新生学术周系列讲座第六讲在C302正式举行,由同济大学的徐磊青教授为我院带来一场以“上海的街道:活力与品质”为题的精彩讲座。

  徐磊青教授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时是中国环境行为学会(EBRA)的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华人建协城乡特色委员会秘书长,《Architectural Science Review》编委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心理、行为与人体研究等。

  本次讲座,徐磊青教授主要以上海的街道为例介绍“上海的街道与公共空间活力”,首先徐教授介绍了公共空间的概念,上海的基本风貌等背景情况,接下来主要通过徐教授团队408研究小组对“南京西路”、“上海的三条商业街的步行活动品质”、“轨交站公共空间”、“商业街道步行活力与空间、功能、规模关系”、“上海社区街道调研”的研究以及近期热点话题来展开讨论。

  在这几个案例中,为了研究南京路商业街影响人们步行活动的因素,徐教授构建模型以上海商城为例,选取11个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扫描法(snapping)进行调研,最后得出对南京西路界面研究中人行道高差与人行道宽、透明度、座椅总长与开敞度、店面密度等对商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及总体步行活动的影响。在对上海的三条商业街的步行活动品质的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研和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等……得到店面密度、地块大小、审美体验、景观环境、设施和空间尺度6个主成分,突出说明在上海的商业街中“小街区密路网”的模式很有效。

  在对“轨交站公共空间”的研究中,通过对人流密度、人流量、通行活动调研并进行分析可得到空间整合度以及相对深度的分析,并从行为学角度分析可以得到按照人流分布的真正的公共空间分布比例,这个相关性分析打破了同学们的常规思考。

  在对上海社区街道调研中徐教授提出了 “活力高的街区,居民评价不一定高”的观点,引发了之后的热烈讨论。此外,徐教授对今后街道空间发展提出“自上而下的规划与设计慢慢模糊,自下而上的改造和利用渐渐凸显”的预测,以徐汇区拆违的行动为研究,对比拆违与未拆违的街道活动对比、业态对比、界面对比对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风貌保护方式进行了简单探讨。最后,徐教授提出了“走向场所营造的街道”的设想,畅想未来城市空间和街道空间,引起同学们热切关注和兴趣。

  随后的提问讨论阶段,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思考积极提问。针对最后徐教授提到的“走向营造的街道”这样的观点提出了“是否说明上海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开始注重适当降低经济效益以提升生活质量,而对于经济尚未如此发达的城市是否也需要牺牲部分经济效益来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的疑问,针对这个问题老师提到上海已经是一个后工业社会,已经明确提出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来吸引人才”这样的自上而下推行的城市规划目标,因此会更追求城市空间的品质,而全国其他很多省市并没有这样的目标或者推行力。

  同学们还对老师认为“拆违”弊大于利的观点提出除 “拆违后的富民路街道较未拆违的街道的城市活力有所降低”这点外是否有其他原因”。徐教授提出, “违建”是街道的一种自然生长,是自下而上的内生长,是针对市民需求的营造,我国总规目前还没有涉及细致到这么全面,符合市场和需求的违建如果被拆除则弊大于利。

  最后,阴劼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总结,提出 “方法论”在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做研究,不仅需重视现场调研还需有一定工作量的积累,才能得到有效、所需的数据。本此讲座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上海街道的公共空间特性、城市空间研究的调研和分析方法等,为同学们今后研究做了很好的示范,提供了更多元的方法和视角,进一步拓宽了研究思路。

 

(图/高畅、孙艺玲,文/高畅,编辑/易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