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教授分享“建成环境对交通影响的研究”

2016-03-14

  2016年3月12日下午三点,华盛顿大学城市设计与规划系教授沈青老师应我院杨家文教授之邀,在C栋102教室为南燕学子及校外学术同胞们带来主题为“建成环境对交通影响的研究”的讲座。首先,沈青老师对于“建成环境”、“交通”两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解析。指出“建成环境”为人类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而建设的人造场所,在空间尺度上变化幅度可以很大。建成环境包括物质性要素和制度性要素。物质性要素狭义上指土地利用,还可以加上别的,如基础设施等土地要素。制度性因素则包括法律、规则等,给物质空间增加了含义。“交通”实际上指的是人和货物在空间上的移动。当今的交通和通信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物质运动变成了信息运动。沈青老师指出,研究“建成环境”和“交通”两者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决定怎样建设建成环境,也有助于提升交通方面的产出。一方面使得交通可以有效地支持当今社会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同时能够保障社会的公平和环境的可持续。

  之后,沈青老师以他之前做过的两项研究为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建成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项研究是关于低收入住宅区的区位特征及其和低收入就业人员的交通可达性的关系。研究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战后美国变得越来越富裕,但是贫富差距却更为明显。二是根据经济学中阿隆索地租理论,市中心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而美国是否还存在这种优势。该研究将就业可达性当做衡量区位优势的根本指标,得出四个基本结论。一是给定一个交通模式,靠近市中心的社区仍然享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二是对于有汽车的家庭和依赖公共交通的两组就业人员中,前者的就业可达性高很多。三是对于不同收入的社区,空间优势差别很大。四是市中心社区的区位优势远远不能弥补因为乘坐公共交通带来的可达性劣势。
  第二项研究是关于建设环境如何影响交通出行行为的。沈青老师指出,大家普遍认为密集型城市发展形态可以有效提高公交的使用,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但是在之前很多研究成果中,实证研究中看不到这种明显的效果。该研究则通过分析原有研究存在什么研究方法上的问题,以此为前提研究土地利用因素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采用的因变量为平均家庭成员出行的距离(VMT)。并在研究之前,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自选择的问题,在交通出行上,大家都有自己的态度,比如有人喜欢乘坐公共交通,有人喜欢自己开车。二是空间自相关的问题,在空间上比较相近的会受到类似的影响。三是之前的研究主要考虑单个出行,但实际中更多的出行是以出行链的形式完成的。四是研究尺度不同,例如研究社区、城市还是一个区域,所得结果也不同。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社会经济指标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和假设基本一致,例如家庭收入越高,出行距离越长。二是关于交通的态度,研究中通过因子分析归纳出三个因子衡量,并且三个因子和出行的选择都是显著相关的。例如对理念上支持公交的,出行距离就较短。三是建设环境总体上对交通有显著影响。居住区密度、用地混合度、交叉口密度等指标对非上班出行有着很明显的影响。四是研究表明距离公交站点的距离不是很重要,只是对非上班的出行链有一定的影响。

  讲座最后,来自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联通和我校的师生朋友结合自己的工作向沈青老师请教,并展开讨论。通过本次讲座,尤其通过举例说明,使大家在容易理解的基础上对建成环境和交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在研究方法上,对同学以后进行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董美璇,编辑/易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