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道】北大刘瑜教授、中科院郭庆华研究员谈大数据与无人机

2016-04-20

  2016年4月18日上午9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庆华研究员和yl8cc永利官网刘瑜教授做客我院,分别为南燕学子带来了《From Remote Sensing to Personal Sensing—The Rise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 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空间大数据对于地理学研究的意义:一点思考》的讲座盛宴。讲座由我院吴健生教授主持。
  郭庆华研究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回国前历任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环境工程系助教、副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激光雷达的生态应用。讲座伊始,郭庆华研究员介绍了遥感在林火灾害、森林病虫害、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等环境监测方面的广泛应用及其优势,随后,郭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我们常用的遥感平台类型,并从UAV蓬勃发展的原因、优势、类型及作业流程等方面展开了对无人机的介绍,使同学们对无人机有了较宏观的认识。同时,郭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向同学们介绍无人机的实际技术问题等科研案例,如测量精度以及用户要求等,面对玲珑小巧的无人机,同学们无不透露出好奇的目光。


主讲嘉宾之一:郭庆华研究员
 
  在郭庆华研究员精彩的讲座之后,刘瑜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空间大数据对于地理学研究的意义:一点思考》的讲座。刘教授首先介绍了地理空间大数据的两个重要特点以及社会感知的概念,指出相比于传统遥感方法,社会感知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分布格局、联系以及演化过程的优越性。随后,在“地理异质性”这一板块,刘老师认为如果没有异质性,地理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地质异质性或许更应该是地理学的第一定律。在“大数据与小数据”这一板块,刘老师主要介绍两个数据的特点,大数据“行多列少”,是一个定量的研究方法;小数据“列多行少”,是一个定性的方法,大数据提供了一条从海量个体行为感知地理环境异质性的途径,但是小数据依然是需要的,可以解决大数据的代表性等问题,最后刘老师还给同学提出了一个开放的问题:大数据提供的社会感知能力是否为集成定性和定量研究提供好了基础?并与郭庆华研究员、社会企业人士和我院的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刘瑜教授与师生现场互动
 
  整场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此次讲座中,收获颇丰:不仅通过新奇的无人机技术的学习,开阔了我们的科学视野,而且通过深厚的大数据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专业知识。

(图/黄乔,文/曲欢,编辑/易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