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学术周人物专访系列四】时势造英『雌』

2013-10-15

时势造英『雌』
——专访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逢甲大学副董事长高承恕教授

记者:首先,我代表我们学院,也代表北大深研院对您的到来表示欢迎。很高兴今天能欣赏到您如此精彩的讲座,并且有机会跟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今天您谈了从四位关键女性看世界大趋势,那么说到女性,您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高老师:过去女性没有机会是因为没有机会受教育。大部分女性在传统社会被局限在一个结婚、生子、维持家庭的角色中,不是说这些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未来的趋势将是更多的女性能够接触到高等教育,女性一定可以出头。因为人的聪明才智基本上跟性别没有关系,男的也有很笨的。所以在我看来女性更多更好地参与社会是一个大趋势,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从国内情况来看,自民国初年五四运动已经开始提倡男女要平权,经过百年的变化已经逐步看到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于女性朋友,我鼓励不要自我设限。过去很多观念,像男主外女主内,其实都是限制,谁说一定就是女主内啊。这一点我还挺开明,我在家做饭的。
记者:所以您鼓励我们女性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当中,彰显自我?
高老师:对。而且未来还有更多机会。过去农耕社会,要种田,女人就是吃亏,只能在家里;游牧民族打猎,那一定是男人强壮,但现在信息时代敲键盘,大家是一样的。所以相对来讲,女性的机会比以前更多了。所以你们不要自我设限,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是在93年应邀首次对大陆进行正式地学术访问,到现在算算有20年过去了,相信在这20年间您对大陆进行过很多次的学术访问,所以想了解一下,从您的感受出发,台湾与大陆在社会氛围、学术氛围方面有什么差异?
高老师:像我今天来,我们之间基本上不会有隔阂,因为我们的语言相通,文化同根,所以我今天讲的你们都可以了解,可以掌握。这个很不容易,假如我今天是用日文、韩文或是英文讲,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即使有翻译,也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两岸从早期隔了几十年是有些隔阂,但我觉得交流很快就可以接轨,所以我跟刘老师一见如故,一直是好朋友。我觉得,大陆在学术、教育、文化等各方面进步得很快,而且我期待着你们这个时代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了解。两岸虽然隔了那么久,但到你们这一代有更多交流的话,这个民族就更兴旺了。另外,你们在深圳有一个优势,这里刚好是中港台地缘交汇点,这三个地方是同根同种,但却是三种不同的经验,所以你们学大陆的东西,学香港的东西,台湾又是另一个经验,要善用资源、善用优势来丰富你们自己,要好好努力。
 
记者:在学术界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就是台湾社会学界的“北叶南高”,我们想听听您对此的看法。
高老师:我们是好朋友,他在台北,在台大;我在台中,在东南大学。这个称号基本上是因为在台湾社会学界,我们各自都教书几十年,带出了很多学生。“北叶南高”像是金庸小说里的称号,我们又不是搞帮派,就是各自都指导过大概上百个硕博班的学生,所以就成为台湾学生最多的社会学教师。台湾开始跟西方学术接触的时候,我们是当时的海归,所以算是开风气之先吧,学术圈里很多我们的学生为了好玩就这么称呼了。
记者:但同时它也非常朗朗上口,也很便于了解。
高老师:就是我们都跟学生的互动很多,比较亲近罢了。
 
记者:最后,我们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很想了解您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当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情况,以及您对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些看法。
高老师:对此我有两个观点。第一个就是希望城市规划更加考虑与环境的友好关系。因为从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一个观点就是人要支配和征服自然,但是我想未来应该对环境与自然有更多的尊重,也许过去我们太骄傲了。坦白讲,像这里的建筑就蛮霸气的,但是有没有想过二十年后,这个地方靠海,生锈是一个大问题,我刚刚也注意到已经有一些地方出现锈迹。有时候一定要搞那么雄壮、威武的建筑吗?其实我觉得可以对自然和环境更尊重一点。第二点,我觉得城市规划也好、建筑设计也好,可以更人性一些。以前年轻的时候觉得三层别墅很好,但是人到老了以后,爬起来很不方便。建筑考虑到人不同年龄的需求变化就是人性化的表现,还包括女厕所应该更大一些等等。
记者:好的,高老师,我们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非常感谢老师的支持!欢迎老师下次再来深研院做客。
 
编后语
    高老师的一言一语启发我们:当社会学关注女性,会发现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与空间,更加密切地参与到社会生产与发展中,彰显出她们的不凡实力;当社会学关注城市规划与设计,会更多地提倡环境友好和人性化,即人与城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承恕老师与小记者合影留念
(从左至右依次为:马捷、高承恕教授、高佳)

(记者:高佳、马捷;文/高佳,编辑/易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