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就业访谈:功崇惟志,业广唯勤——访2010级陈伟劲、王政

更新时间:2013-04-28

   五月骤暖,又迎来毕业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永远是同学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我们有幸采访到2010级两位优秀的学长:  
    陈伟劲,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师从李贵才教授;王政,土地利用规划方向,师从吴健生副教授。(以下简称陈、王)

记者:学长能否介绍一下求职应聘的主要情况?
陈:求职时间大概是最后一学年十一前后。求职的准备,首先需要正装、正装照等硬件设备,主要是为了展示一种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态度,同时还需要准备简历、求职信、证件照等等。简历要简洁明了,用事实数据说话,不要用太空太虚的措辞。相对于海投找工作,我们更应该在找工作之前做好清晰的个人定位,因为海投式的笔试、面试,不但令自己身心疲倦,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应该在求职之前设定好方向,并把这些思考反映在求职信和简历中,表达对岗位的认识和对未来的定位。
王:应聘的核心是选择,而选择的核心是对自己的认识。其实找工作是个漫长的事儿,最早的未必是最好的,对别人好的未必对自己也好,看起来好的未必真的好,现在好的未必将来好。工作总会找到的,机会总会有的。也有部分同学直到研三下学期四五月份,大家才会逐渐定下来要去哪里。
总的说来,外企招聘偏早,一般八、九月份,国企一般十月以后,公务员、选调生不同地方不一样。第二年三、四月份还有很多非常好的机会。多关注“应届生”和“北大就业信息网”,前者信息全,后者有很多特别针对北大学生的招聘信息。

记者:相对于有工作经验的的从业人员,应届毕业生在职场竞争和将来的发展中有何优势?
王:就职场竞争而言,应届生身份本身就是非常大的优势,绝大多数单位应届生和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是分开招聘的,而且应届生可以解决户口、编制,可以做管理培训生,可以做选调生。这些都是应届生的特权。从未来发展来看,应届生可塑性强,年龄有优势。
陈:有工作经验的人他们掌握了工作的技巧和关键问题,而这些应届毕业生是不可能有的。那我们怎么去弥补呢?一方面是虚心学习,尽可能规避工作失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们所拥有的竞争力——初出茅庐所具有的创造力和活力,勇于表达观点,抓住工作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文体活动、内部交流等等都是展示我们个人能力的舞台。

记者:现在行业的就业形势怎么样?就业岗位的供需情况如何,是否存在人才过剩的情况?
王:就业形势与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尤其是金融、房地产、贸易等行业,这个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但一方面不论什么情况下,北大研究生都是稀缺资源,永远不会过剩,各地都在抢着要。比如去年到今年大家公认经济形势差,但大家找到的工作还不错。另一方面,再差的形势,仍然有同学可以找到大家都羡慕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业好坏还取决于个人的素质和努力。“功崇惟志,业广唯勤”,不必担心不能改变的事情,做好能改变的事情。
陈:对于北大的学生来说,我们的就业机会是十分充足的。以规划行业为例,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外的很多公司积极争取中国项目,都说明中国的市场还很大。当前信息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即使外部背景的变化会导致我们行业内部的调整,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由内而外地做出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

记者:怎样看待今后发展中跳槽的可能性,你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
王:我觉得,跳槽可能就跟换女朋友一样吧。除了喜欢刺激的人,只要是觉得自己适合,也适合自己,没有人总会选择换的。但是我们毕竟刚从学校出来,对自己、对行业都不太了解,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合适,换工作还是很正常的。但是每换一次工作,都要重新适应一次环境,所以也要慎重。
    我是一个对自己没有清晰规划的人,总想保持各种可能性。上学期,因为觉得自己对学术还有兴趣,一直在纠结要出国还是要工作。又赶上十月份去美国参加学术会议,以及院长基金等事,没有在找工作上投入太多。直到十一月初,突然感觉招聘季都要过去了,才匆匆忙忙制作简历,投了国开行深分、中规院深分、建总行、国泰君安等四五份简历(我本科有金融双学位的背景和实习经历)。结果收到国开行和中规院的两个笔试通知。因为当时真觉得自己没有要工作的强烈的欲望,也都没有准备。最后收到了中规院深分的offer。这学期我去实习了一段时间,工作环境、待遇都不错,领导也很重视,但总感觉每天画图、写文本不大适合我。总觉得自己有那么点社会理想,比起赚钱还是想做些能体现个人价值的事情。这学期报名参加了嘉兴市南湖区的选聘,拿到了offer。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最终确定要去基层,还是留在深圳。我的想法还跟最初一样,保留多一种的可能性,如果觉得工作不合适,我会再考虑出国读博。
陈:计划赶不上变化,3-5年后的具体状况,我们无法准确预计。但是起码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还有好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譬如说,到规划院,我们现在仍然没有能力去独立操刀一个项目,一切从头学起,这些经验对于将来的发展都非常宝贵。所以说我们给自己留一点不确定性,这样的话,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保持活力和激情,也挺好的。跳槽不跳槽并不是关键,随时做好准备,每天保持学习进步的心态,那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自然能迎刃而解。

记者:您觉得我们深研院,或是城规院应该向哪些方向努力,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些什么资源和平台?
王:就就业而言,学院做得还不错吧,就业信息很及时,跟规划院的联系也都有。但毕竟我们学院刚成立,系友资源还不丰富,我们作为学院的“开创者”,需要得更多的是一种闯劲。只有我们好了,学院才会好,而不是相反。
    如果非得让我说什么建议的话,我建议想找工作的同学研三都回北京去,招聘信息、宣讲会、笔试面试,北京要比深圳多太多。当然我一直在深圳呆着,工作也还是可以找到的。还有一点,就是视野一定要宽。一定不要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专业范围里,尤其是生态方向的同学,特别对口的单位确实不多,但北大学生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强。
陈:从实习来讲,我们找实习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导师介绍,往往都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一种是自己去找,不算特别方便,每年到研二下学期会有一些实习申请机会。有些人因为不清楚就业方向,会选择“海投”,包括地产、咨询等等。因为很多人都在竞争,其实并不容易。老师有很多人脉关系,完全可以构建一个平台,多一些不是我们行业的,或者是其他类型行业的机会让我们去实习,提高我们选择的可能性,为我们提供更大的平台。至于具体找工作方面其实学校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我们比较缺失的一块,比如说面试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等,这方面的综合培养是今后我们工作中所必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抓住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独立思考、思辨的能力,这对以后都是很有帮助的,还有知识面、知识结构等等都需要培养、提升。

记者:能否为我们总结一下你3年的研究生生活,对师弟师妹有何寄语?
陈:研一上学期干学生会工作。研一下学期开始接触导师的项目,研二兢兢业业地做导师的项目。研三开始实习,研三下学期开始写小论文,希望你们能尽早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另外,我想强调一点,任何事情都尽力去做,因为在这个社会我们认真、仔细做事情,总不会吃亏。
王:我的研究生生活,虽然有很多遗憾,但我还是想用“丰满”这个词来概括。
研一以学生活动为主,跨学院、跨学校的交流让我结识了很多人,使我对陌生的深圳、深研院有了归属感。研二以后,在参与课题组一些横向项目的同时,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学术上:发了几篇中文论文,参加了两次国际会议和“挑战杯”竞赛等活动。另外,发起成立南船星会,传播天文知识,组织天文观测,在我看来也算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研究生期间,我自以为最有成就的还是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去了很多地方旅行,可谓“以梦为马,驰行天下”。本科也好,研究生也好,教育本身应当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而绝不仅仅是为了就业。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必然要为今后的人生做准备,但不能忘记这三年本身也是一段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即便自己再迷茫,也没有任何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路。少想多做,走走看!

 
王政

陈伟劲

(采访记者/周彦吕、朱胤琳;编辑/易哲星)